2019年4月9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永富乡中岗村吴杰正开着一辆皮卡车在公路上行驶。车行至灯笼沟(地名)时,吴杰突然发现在公路旁边的山坡上,有一只野生大熊猫在攀爬。它毛色光亮,动作敏捷,看起来壮实又健康。在人们的议论声中,它停驻几秒,接着又继续摇摇摆摆地往更高处攀爬,消失在茂密的树林中。
这已经是4月以来第二次在雅安发现野生大熊猫。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措施的加强,野生大熊猫数量有所增多,人们野外偶遇“国宝”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大熊猫憨态可掬,惹人喜爱,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国宝”,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喜欢”层面,对其真实的生存状况,却未必了解。
· 你所不了解的“国宝”生活 ·
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上千万年,是动物界的“活化石”。大熊猫不仅具有研究性、观赏性、更具有深深的社会属性。
下图为:大熊猫基本情况信息图
以下为大熊猫基本信息情况动力导向交互图
(悬浮在图片上查看详情,拖动图片进行移动)
· 大熊猫不再“濒危”? ·
多年以来,大熊猫一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动物。近年来随着保护措施的落实、生态环境的改善,大熊猫数量不断增加,在2016年终于脱离了“濒危”行列,被划定为“易危”一级。
下图为:1974-2014年全国四次大熊猫调查数量变化、濒危等级变化及大事记
实际上,“易危”、“濒危”、“极危”三个级别都仍属于“生存受威胁”的等级。
我国政府对大熊猫的保护从来不曾松懈。2016年大熊猫受威胁等级降低后,我国国家林业局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着眼于实际工作情况和保护形势,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如果降低其保护等级,保护工作出现怠慢和松懈,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都将遭到不可逆的损失和破坏,已取得的保护成就会很快丧失。”可见,在中国政府看来,大熊猫仍然在灭绝边缘徘徊,对它们的保护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而这种坚持和努力将确保我们与大熊猫有更多的“偶遇”。
· 更多动物在走向灭亡 ·
然而,绝大多数的濒危动物并没有像我国大熊猫这般幸运,由于人类的忽视和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等待它们的,或许只有行将消逝的未来......
2007年-2018年濒危等级变化的物种
(将鼠标悬浮在每个圆点上,每个点代表一个物种;轻轻向下浏览,你会发现什么?)
根据2007年-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12年间更多的濒危物种濒危等级不断上升,未来的命运扑朔迷离。
图中,2007年-2018年间共138个濒危物种濒危等级降低,即该物种存活情况变好。而濒危等级上升的物种高达589个,是情况变好物种数量的4.26倍。12年中,每年濒危等级上升的物种数量始终比濒危等级下降的物种数量多,形势不容乐观。其中在2012年,濒危等级上升的物种数量是濒危等级下降的物种数量的20倍。
图中,有53个濒危物种在12年间脱离了“生存受威胁”(“易危”、“濒危”、“极危”)的物种行列,等级降为“无危”或“近危”,很幸运,我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位列其中。近年来,面对藏羚羊急剧减少的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重保护措施,使得藏羚羊在2016年濒危等级由“濒危”降为“近危”。
12年间,有210个物种生存活情况恶化,跨过了受威胁物种的三八线,由“无危”、“近危”变为“易危”、“濒危”、“极危”。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名字:长颈鹿、树袋熊、穿山甲等。这些物种的现存数量正在下降,如果不花大力气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不远的将来,我们将很难看到这些熟悉的形象。
· 还要失去多少物种,我们才能行动 ·
12年间,有8个物种永远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其中,珊瑚裸尾鼠的濒危状态在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记为“灭绝”。这是首种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而消失的哺乳动物——2016年,昆士兰州政府与昆士兰大学发布了一项关于珊瑚裸尾鼠的调查报告,认为气候变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布兰布尔礁多次被海水淹没,使珊瑚裸尾鼠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2019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宣布这种该国特有物种已经灭绝,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环境部长大声质问:“我们还要失去多少物种才能让联邦政府采取行动?”
下面每一张图的背后,都代表一种在2007年-2018年间灭绝的动物。
(点击按钮,查看动物的名称及灭绝年份)
· 跨越级别的物种 ·
下图为:2007年-2018年间,所有濒危动物级别变化的动物数量
(绿色代表濒危级别降低,动物为“向好”趋势;黄色代表濒危级别升高,动物为“变坏”趋势)
· 跨越级别较大的物种 ·
值得注意的是,12年间有7个物种濒危等级连降4级,从“极危”降至“近危”,从“濒危”降至“无危”;同时有4个物种濒危等级连升5级,从“无危”升至“极危”。
下图为:2007-2018年间跨越级别较高的动物
(将鼠标轻轻放在每一幅图上,查看动物名称及跨越的级别)
12年间物种状态有如此大的变化,不论升降,其背后的动因对物种保护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例如,濒危等级连降四级的岛屿灰狐,近年来,人们对其生活的岛屿实施保护、对该物种实施人工辅育,使族群数量在十余年间增加了三倍,被认为是人工辅育濒危动物并重建物种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 我们为什么会永远地失去它们?·
濒危物种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过程中,有些动物繁殖能力低,对食物、生存环境及栖息地要求严格,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导致数量减少。
除了动物进化这一自身原因,人类活动对于动物生存的影响更加严重。自工业文明以来,在生产活动的需要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动物捕猎愈发盲目而猖獗,藏羚羊走向濒危就是这种原因。另外,许多生产生活行为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导致许多动物难以繁衍生息,例如前文提到的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而消失的物种珊瑚裸尾鼠。同时,人类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意识欠缺,很多濒危物种没有大熊猫这样幸运,缺少专门的保育机构。
(以下为濒危动物变化原因,将鼠标轻轻放在上面,查看详情)
· 我们为什么不能失去它们?·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一个紧密联系、动态循环的生命网络,每一个物种,都是这个周密运转的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链条,动物在食物链和生命链中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千百年来形成并维持着某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循环往复的生命链条一旦被打破,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必然遭受重创。
因此,我们保护和挽救这些行将灭亡的物种,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 脚步,还不能停止 ·
对濒危物种的保护,一直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所重视,这或许源于中华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命题的朴素哲学。中共十九大,习近平主席宣示了中国愿同各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步,便是建设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这个家园,绝不能缺少人类的动物朋友,每一个鲜活可爱的生命,都值得被关爱,值得被保护。只要我们勠力同心,付诸行动,大自然的哺育和回馈也将是巨大的。
以藏羚羊为例。1980年代至1990年代早期,为获得藏羚羊绒毛,盗猎者开始疯狂捕杀藏羚羊,藏羚羊数量从1950年约100万只急剧减少至1995年的65000至72500只。此后,国家成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采取多重措施保护藏羚羊,多次开展打击盗猎藏羚羊的专项行动,实施禁牧、退牧还草、生态移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成立藏羚羊迁徙护航队等。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得新生小藏羚羊的成活率有所提高,藏羚羊种群得以较快地恢复增长。2017年中国境内的藏羚羊种群数现已超过三十万只。
某种程度上看,立法、建立保护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政府行为极大地改善了濒危动物的生存状况,但是,单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物种的保护,说到底,是关系整个人类命运的议题,是人类的自救行为,全人类的共同参与是火种留存的最重要根基和保证。
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从心底里萌发保护动物愿望和保护环境的观念,并适当地付诸行动,这便是巨大的价值和贡献。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更多人关注到了濒危动物的议题,开始将目光转向这些日渐稀少的人类的朋友以及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2019年4月22日,@后浪图书 在微博上发起公益众筹项目,为出版摄影集《濒危》而集资。《濒危》收录了150余幅世界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照片,记录下了一些物种消失前最后的样子。截止至2019年4月30日16:00,已筹集善款796385.29元,远远超过目标金额50000元,而更多的人还在继续加入这次众筹活动中。
保护动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处于这颗蔚蓝的星球上,它们的生命关系着我们的生命,他们的家园就是我们的家园。没有地球上各个动物物种的生息繁衍,就没有整个地球生命圈的共同繁荣。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切实行动,给与濒危动物应有的关爱,正如《濒危》这本摄影集的标语:“为世界上的动物和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